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渊北魏 ? — 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名一作深,唐人避讳改。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智远
元嘉子。
袭爵广阳王
孝明帝初,为肆州刺史,后为恒州刺史,在州贪污纳贿。
坐淫乱事免官,以王还第。
破六韩拔陵起事,诏以北道大都督往征之,降附者颇众。
鲜于修礼杜洛周起事,大都督往征,以军无斗志,退走定州,为刺史杨津所逐,逃走,为葛荣所执杀,追谥忠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炜北魏 ? — 5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 【介绍】: 北魏恒农华阴人字延季
杨津弟。
起家奉朝请
孝明帝孝昌初,正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孝庄帝初死于河阴事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持初唐 639 — 702年9月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润州江宁张氏子。
幼弃俗即悉定业。
年三十。
黄梅忍大师
获餐法味。
后归青山。
方禅师
卒传灯。
继绪山门。
数年之中。
四部依慕。
黄梅谢缘之际。
尝谓弟子曰。
得吾法者仅十人。
金陵法持其一也。
呜呼统寄之不可苟以付授如此。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
终于延祚寺。
有空中神幡。
西来绕山数转。
故居幽栖院。
竹林
变白之祥。
遗命露尸施鸟兽。
从之。
寿六十八。
门弟子智威嗣。
释法持
俗姓张氏
润州江宁人也。
仪貌邕肃肤体至
幼而弃俗长事明师。
天机内发识浪外澄。
年十三闻黄梅忍大师
特往礼谒。
蒙示法要。
领解幽玄。
后归青山重事方禅师
更明宗极。
命其入室传灯继明。
绍迹山门大宣道化。
方既出山凡是学众咸悉从其咨禀心要。
声价腾远海内闻知。
数年之中四部依慕。
黄梅谢缘去世。
谓弟子玄赜曰。
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
金陵法持即其一也。
是知两处禅宗重代相袭。
后以法眼付门人智威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延祚寺。
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
令得饮食血肉者发菩提心。
其日空中有神幡数首。
从西而来绕山数转。
众人咸见。
先居幽栖故院竹林变白。
报龄六十有八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遁北魏 490 — 5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0—531 【介绍】: 北魏恒农华阴人字山才
杨津子。
性淡退,年三十,方为镇西府主簿,累迁至尚书郎
孝庄帝,除尚书左丞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
后为尔朱仲远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愔北齐 511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60 【介绍】: 北齐恒农华阴人字遵彦小名秦王
杨津子。
幼有清誉。
北魏孝庄帝永安初通直散骑侍郎
尔朱氏专政,尽诛其族,亡匿累载。
后投高欢,署行台郎中,转大行台右丞,文檄教令,皆自出。
后惧罪,变姓名为刘士安,入田横,以讲诵为业。
欢征之,复授右丞
齐文宣帝时,尚太原长公主,任以国政,累官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封王开府
文宣帝死,高洋高殷
高演、高湛合谋杀,演立为
全北齐文·卷二
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人魏司空津第四子,孝昌初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永安初通直散骑侍郎神武以为行台郎中,转行台右丞封华阴县侯,迁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武定未超拜吏部尚书,加侍中卫将军,齐受禅,领太子少傅,别封阳夏县男,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华山郡公,徙尚书令,拜特进骠骑大将军封开封王乾明元年,为孝昭帝所诛,天统未追赠司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泰陈朝 518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不详所出。
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等诣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彭城静嵩来扣。
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广州显明寺。
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所赏识。
故恺之亡。
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杨都大寺。
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遂与宗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后延
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等又请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周武灭法。
避地归
晚随使刘璋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惠忠武周 683 — 7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
唐僧。
润州上元人俗姓王
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
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
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
神龙初生。
二十有三年矣。
遂以童子。
试经获度。
仍配居庄严寺
志节。
为时辈所推重。
寻游方。
威禅师牛头山有契悟。
因悉以山门委之。
使踵住持事。
由是益精励。
行头陀山泽中。
一衲一铛。
晏坐绳床。
终日夕。
开元二十七年
县令长孙遂。
造山验视。
至山半。
虎当道跑哮。
莫能前。
闻之遽迎遂。
且使虎去。
天宝初
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
起仆易挠。
寺为一新。
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
感二神人。
为定基址。
适其地有古树。
而鹊巢其上。
不忍伐。
后鹊竟他巢。
若有知者。
异哉。
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
集众布萨。
晚命侍者
治浴剃发。
如无恙时。
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
翌旦坐逝。
春秋八十七。
当忠之在山也。
有悬铛树挂衣
未寂之前一年。
藤树皆萎。
其年九月
说法高座。
水忽迸流四绕。
风雨震荡。
白虹贯东南。
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
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
其馀行迹语句。
载传灯录。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刘君备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凌霄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更生。
人不之信。
还其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释惠忠
俗姓王氏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异僧。
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
夙夜精勤。
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且止。
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
道俗观者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山中鸟兽哀鸣林壑。
岩间哭声数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